{{ $t('FEZ001') }}dep301
{{ $t('FEZ002') }}教務處|
會議日期
會議地點
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新館(醉月湖旁)松柏講堂
議程
時間 |
發表單位 |
09:00-09:20 |
報到 |
09:20-10:00 |
開幕典禮(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 |
10:00-11:00 |
科學教育發展中心(團隊代表: |
11:20-12:20 |
社會學研究所(團隊代表:吳嘉苓教授;題目:科技政策與審議民主) |
13:30-14:30 |
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(團隊代表: |
14:30-15:30 |
國家發展研究所暨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之「連結科技與風險社會的公共衛生目標計畫」(團隊代表: |
15:50-16:50 |
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(團隊代表: |
16:50-17:50 |
生醫暨科技倫理、法律與社會中心(團隊代表: |
17:50-18:00 |
閉幕典禮(邀請 |
宗旨
「科學、技術與社會」(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;簡稱STS)這個新興
研究領域為科學的知識殿堂,在國內打開一扇社會的窗,面向多元與差異。國立
臺灣大學諸多研究中心與系所亦參與了這一場盛會,從不同觀點,針對「客觀性」
(objectivity)、「事實」(fact)與「價值」(value)的問題,提出各自的看法。例如,
生命的科學解釋與生命的終極價值之間,何者居於合理的地位?在科學家與教育
工作者之間,什麼樣的科學知識,才是教材中應當包含的內容?在科技爭議中,
利害相關人(包括政府、業界、公民社會、公眾)在面對風險的事實與價值的選
擇時,如何進行商議的治理?在環境、疫病傳染、公共衛生的事件中,如何在科
學證據、社會風險的跨界議題中進行「科技評估」與管制?在科技政策制訂的過
程中,面對跨界、跨領域衝擊的挑戰,如何進行負責、透明、管道與參與的民主
決策,並延伸出協商的共識?醫療人員在從事診斷與治療的過程中,倫理的議題
是主觀專業判斷的延伸,還是客觀法律干預後的判決?這些問題都涉及日常生活
中面對科學的影響,也是一個專業、社會與公民之間相互磨和的問題。透過國立
臺灣大學各種有關STS的研究項目的學術對話,我們企圖深化STS領域中有關
「客觀性」、「事實」與「價值」的建構討論與理解,更期待能夠將深化討論的結
果,傳出校園,為有關科學的公共論述提供實質的建議。
會議主辦單位
哲學系「邏輯、心靈與方法論」研究小組
教育部跨領域教學計畫之「探究科學發展與文明」學程計劃
會議協辦單位
教育部顧問室 新興議題與專業教育—科技與社會計畫
教育部顧問室 新興議題與專業教育—醫學專業教育改進計畫
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
科學教育發展中心
生醫暨科技倫理、法律與社會中心
社會學研究所
國家發展研究所
應用力學研究所
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
醫學系社會醫學科
報名網站 http://case.ntu.edu.tw/sts/?page_id=363
聯絡人 黃鈺婷 afra36ntu@gmail.com 電話 02-33662801
{{ $t('FEZ003') }}2010-03-19
{{ $t('FEZ014') }}2010-03-30|
{{ $t('FEZ005') }}101|